学着玩 玩着学

384 views

  学前教育是让孩子学习最适于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的技能,如语言、社交和基本肢体协调技能等。让三四岁的孩子预先练习小一或小二课本功课,好让他们在上小一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老师应该教他们的内容,这个做法是不恰当的。
  “没有功课并不是一件坏事。游戏和通过游戏学习对幼儿是有好处的。”
  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制订详细的幼稚园教程;教程包括今年底完成检讨的幼稚园课程框架、教学实践手册,以及教学材料。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行政效率、讲究“可量化”的审计社会。无论政府行政机构、私人企业,甚至学校、慈善组织都讲究办事可量化、可追踪、可比较、可报告的责任制(accountability)。
  更明确的学前教育框架和标准无疑会让学前教育更可量化、可追踪、可比较、可报告。强化学前教育实行委员会所将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量化学前教育核心功能的同时,不让框架和标准使学前教育工作者陷入通过学前教育最容易测量的内容相互竞争的局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来就是一件长期而又复杂的事业和过程。
  要培养出健康、平衡、有创意、有干劲、有耐力的下一代新加坡人,教育官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关注教育在除了给予孩子学业知识和技能外,对孩子的学习倾向、社交能力和情感健康(emotional well-being)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孩子的学习倾向一般是受周围环境(包括身边的大人和朋友)所影响,很难通过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导。学习倾向可以通过独立能力、创造力、主动能力和韧力几方面来观察。

  独立能力表现在孩子有能力自己选择和安排事物,懂得与大人和同伴讨价还价,也懂得在需要的时候向他们求助。

  创造力表现在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好奇,他们很自然地会比较所接触的事物的异同点,享受拓展他们视野的知识和想法。具有主动能力的孩子经常会主动提出想完成的新目标和计划;他们也懂得为了要达到一个目标,是要反复经过尝试、犯错、调整、再尝试这样的一个过程。

  有韧性的孩子能够接受变化和挫折,懂得适应外在框架和事实,懂得接受和自己不同的想法。

  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从交流能力、感受能力(empathy)、责任感和自我意识能力几方面来观察。

  有交流能力的孩子懂得如何与身边的大人和其他孩子交往,知道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接受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感受能力让孩子能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交和社会情景。

  懂得责任感的孩子会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会引发周围的不同反应,他们懂得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自我意识能力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家庭、学校、文化等;开始建立自我价值、自我形象和归属感。
  情感健康经常表现在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都发现,情感和心理健康上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学习表现低落甚至退学的最大原因。近年来对职场的研究报告,把“EQ 情商”放在和“IQ 智商”相同,甚至是更重要的地位。

  情感健康的许多元素和社交能力有重叠的地方。情感健康的孩子能够掌握和表达自己的不同情感,也能自信地同周围的大人和其他小孩交流。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在这个重要阶段,奠定了孩子长远的人生态度和深层的思考方式。最容易量化、分数化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s),如识字、识数测验,并不能反映学前教育的核心目的,以及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所学习的能力。

  这些能力奠定了孩子未来一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很复杂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