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扭转趋势”研究报告 发出美国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信号

442 views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年初发表了长达35页的“扭转趋势”(Turning the Tide)研究报告,发出美国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信号,SAT(美国学生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俗称“美国高考”)分数不再是主要考虑,录取学生重点包括小区服务、家庭贡献、减少学业和课外活动压力、提高学生多元化,关怀他人和热情参与等特质。同时报告还谈到了要为贫困家庭学生创造更公平的入学机会。

  报告给出了三大目标,并针对每一个目标给出了具体建议。

  

  目标一:倡导更有意义的奉献、社区服务,以及关乎公众福祉的社会活动

  建议:

  1、持续的、有意义的社区服务

  解读:华人孩子一向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有些孩子周末会在大街上为过往车辆清洗,所得收入捐给慈善机构,这虽是善举,但在哈佛眼里可能不算太有意义。

  2、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社区的问题和挑战

  解读:在美国,华人历来被认为是不善于合作,甚至互相拆台的群体,对社区的关注度不高,只满足于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种行为或多或少地会传染给下一代。

  3、真正的(不是表面肤浅的)、有意义的对于社会多样性的体验,比如体验贫穷

  解读:有些华人升学机构每年暑假会组织学生去中国边远地区做义工,这种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但凡事不能过度重复。

  4、能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对未来有责任感的服务活动

  解读:为敬老院老人或是残疾儿童服务都是值得提倡的行为,但还有更能感动录取官的事件,让他认为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目标二:合理评估学生在道德层面的活动参与度(例如社区服务),并将学生的文化、家庭背景考虑进去。

  建议:

  1、对家庭的贡献

  解读:即使是帮助家庭渡过财政难关,为父母照顾幼小的弟妹,都是贡献。

  2、评估学生日常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和贡献

  解读:爱心贯穿着美国人的一生,比如捐款,不管是有钱人,还是不富裕的人,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慈善,哈佛的学生更应如此吧,哈佛指望校友们多多资助呢。

  目标三:重新定义成就,以消除经济条件差异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并减少因过高的成就目标而导致的压力。

  建议:

  1、活动重质不重量

  解读:许多学生在多个俱乐部注册,但只是挂个名,并不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2、AP(大学先修课程)和IB(两年制大学预科课程,专为高中十一和十二年级设置)课程不要过多

  解读:随着升学竞争越演越烈,高中四年修10门AP课的学生比比皆是,有个别学生超过20门。他们的方法是在暑假期间修完这一科的普通课,开学后再修它的AP。

  3、不鼓励过多依赖外部指导

  解读:在华人聚集的城市,升学指导顾问的广告随处可见。在洛杉矶亚凯迪亚高中周边,据侨报网报道,坐落着10多家升学辅导中心。许多孩子在申请大学过程中会聘请一位升学顾问给自己包装或修改论文,当然,需要支付不小的费用。

  4、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

  解读:这对华人家长是难以做到的,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你是华裔,你的成绩高中四年不能有B,B代表BAD。在北加华人聚集的高中Gunn High School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每年都会传出华人孩子自杀的消息。

  5、拓宽学生对于“好”大学的认识

  解读:在华人眼中,如果没被长春藤学校录取就是失败,更有甚者,他们把目标索定在了所谓的大藤(指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以及麻省理工)。

  哈佛大学招生部门主任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表示,该报告强调的重点,与哈佛大学招生原则不谋而合。

  同时,这项报告还得到了广泛关注,有人把它称之为美国大学教育颠覆性的改革,几十所学校对这项报告表示赞同。